跆拳道赛事管理与运行制度是一个涵盖赛事组织运动员分级裁判管理积分体系等多维度的综合体系。以下基于最新政策及实践,梳理核心内容:
一赛事分级与组织管理
1. 赛事类型与层级
锦标赛与冠军赛:如北京市青少年跆拳道冠军赛作为锦标赛资格赛,由省市体育局主办,竞赛中心及跆协承办,体现“资格赛-锦标赛”的递进体系。群众赛事分级:C级/D级赛事需按《跆拳道群众赛事活动办赛指南》报备,跨区域赛事需向中国跆协备案,属地赛事由地方体育部门管理。赛事名称需规范,禁止滥用“国际”“全国”等词汇(非中央/国家级单位主办不得使用)。2. 组织架构
组委会设置:下设竞赛部安保部医疗保障部等,规模依赛事规格调整。经费管理:以财政支持为主,可收取参赛费覆盖场地器材裁判等成本,食宿交通自负。二竞赛规程标准化
1. 分组与级别设置
年龄分组(以重庆为例):甲组(15-17岁)、乙组(13-14岁)丙组(11-12岁),各组别设男女不同公斤级(如甲组男子11级女子9级)。参赛资格:需具备本地学籍或全国注册运动员资格,专业队队员禁赛;须提供30天内心电图/脑电图体检报告及意外保险。2. 竞赛规则
赛制:单败淘汰制,甲组每局2分钟,乙/丙组1.5分钟。装备要求:统一白色道服,使用指定电子护具(如吉金智品品牌),自备护齿护裆等。体重称量:开放式称重,允许上浮0.5公斤,由教练监称并全程录像。三运动员技术等级与晋升
1. 等级评定标准(2025版)
国际级运动健将:奥运/世锦赛前8名大奖赛总决赛前4名。运动健将:全运会前8名全国锦标系列赛前4名。2. 段位与色带体系
色带等级:从白带(10级)到红黑带(1级),各国略有差异(如台湾地区未设黄绿带)。段位晋升:1段需掌握“高丽”品势,15岁后自动升段;高段位需年龄达标(如9段需53岁以上)。四裁判管理与公平性保障
1. 抽签选派制度
赛前由双方教练轮流抽取临场裁判审议委员,每队可更换主裁1次,裁判全程封闭管理。2. 纠错机制
设立“三人现场纠错小组”(裁判长+技术代表+临场裁判),依据录像及时处理争议。五积分管理体系(以地方实践为例)
1. 积分计算规则
时间范围:跆拳道积分保留本年度及过去两年成绩(乒乓球等项目为过去104周)。场次限制:计入积分的比赛场次设上限(如跆拳道未限定,网球限12场)。2. 应用场景
积分决定年度总决赛资格,如柳州市将省级U系列赛纳入积分体系。六未来发展方向
数字化升级:推动场馆数字化室外健身设施闭环管理。赛事品牌化:鼓励打造城市特色赛事(如江苏“世界跆拳道大满贯赛”)。群众普及:利用边角空间增建场地,学校场馆向社会开放。附:典型赛事分级体系表
| 赛事级别 | 主办单位 | 案例 | 功能定位 |
|--|-|--||
| 国际/全国赛 | 国家体育总局中国跆协 | 世界跆拳道锦标赛 | 选拔国际运动员 |
| 省市级冠军赛 | 省市体育局 | 北京/重庆青少年冠军赛 | 锦标赛资格赛人才筛选 |
立博官网入口| 群众赛事 | 地方体育部门/协会 | 柳州市积分赛 | 普及推广业余晋升 |